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因信息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雨竹林学习网小编整理分享湖北省两化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入口http://spiss.91safety.com/
湖北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两化”体系简介
一、为什么要建设“两化”体系
隐患是事故的根源,一切事故均出于隐患。抓住了隐患排查治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改革监管方式,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是当前安全生产务必解决的一个迫切和重大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是,事故总量仍然较大,各类隐患层出不穷。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企业不知道隐患查什么?怎么查?如何改?近年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年年布置,年年抓,但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面貌依旧。究其原因,除了企业对隐患排查工作不够重视以外,还缺乏一套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不知道隐患查什么?怎么查?查出来后如何整改?这一现象在中小企业尤为普遍。http://www.xuecan.net/bm/8630.html
(二)监管部门不知道管什么?怎么管?监督检查作用发挥不力。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安监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都要通过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来实施监管。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以及海量的生产经营单位,加之受专业水平限制,部分监管人员不知道管什么?怎么管?现场检查无从下手,发现不了突出问题尤其是技术性问题,点不了“穴”,使安全监管的权威性、科学性打了折扣。
(三)监管网络不健全,安全监管没有实现全覆盖。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企业的设立和退出更加自由,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因行政管理职能弱化,对本行业企业底数不清,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不甚了解,“谁主管、谁负责”的职责履行不到位,大量企业事实上处于失控漏管状态。同时,我省安监系统干部与生产经营单位数量之比为1:600,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安监部门受工作手段限制,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以外的企业同样底数不清。安全监管存在盲区。
(四)企业没有压力,主体责任不落实。目前,大量中小民营企业与监管部门不对接,无往来,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工作要求没有贯彻到企业。纳入安全监管的企业,因量大面广且缺乏信息联通机制,其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情况如何,监管部门也不能实时监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监察措施。企业追求少投入、多产出、重效益的属性,往往难以产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必须要有外力的推动和约束。开展检查时又无法全面覆盖,只能是挂一漏万,不能有的放矢。行政执法难以及时准确地处罚违法违规企业,致使防控事故的压力没有有效传递到企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实践要求,抓好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必须织密一张“网”,把所有企业都纳入安全监管范畴,消除监管盲区;必须布好一根“线”,把所有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连接起来,实现政企有效对接和互动;必须打造一只“手”,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而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两化”体系,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经。
为此,从2012年4月份开始,全省在5个市县启动了“两化”体系试点工作。
二、什么是“两化”体系
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体系(简称“两化”体系),是以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体系为支撑,以网络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企业自查自报、部门实时监控为核心的新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它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一)制定标准(标准化)。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结合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要求,对各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隐患、引发事故的事项编定统一的排查标准。目前,全省已研究制定65个类别103个行业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各企业对照行业标准,针对本企业实际,编制隐患排查治理指南。指南明确排查事项部位、排查频次、治理要求、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法定代表人为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责任人。
(二)开发系统(数字化)。省安监局组织开发了湖北省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包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上报、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等若干子系统。信息系统纵向连通省、市、县、乡,横向连接综合监管部门与专业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纵横连接点最终都对应到企业。
(三)“两化”融合。将所有企业分类分级录入系统,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指南全部上网,实现监管全覆盖。企业运用信息系统,对照本单位隐患排查指南,按照检查项目、检查频次进行检查,实时上报。一般隐患在网上登录自查自改,重大隐患录入后,系统自动进行智能评级,提醒监管部门现场复核,指导整改。企业整改完毕后,登录系统申请验收,监管部门组织现场验收销号,整改数量、整改率等数据自动生成。企业是否按照指南规定的事项部位、排查频次做到应查尽查,或连续15天没有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系统就会自动提示,监管部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到这家企业检查执法。借助移动执法装备,实现对照标准检查问题,执法文书现场打印、自动传输。
通过“两化”融合,做到监管无盲区,实现隐患不排查,系统能觉察;排查不上报,系统能知道;上报不整改,系统有记载;整改不及时,系统有警示。
三、怎样建设“两化”体系
“两化”体系建设中,省级进行标准制定、系统开发和平台建设,各地区、各行业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调查摸底。以县市区为单位,对辖区内所有企业,按照工业生产、化学品、矿山开采、烟花爆竹、工程建筑、道路运输、水上交通、人员聚集、其他九大类行业分类统计,摸清底数。通过调查,掌握生产经营单位的名称、类型、规模、产品、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职业危害状况等基础信息,为录入“两化”系统作准备。
(二)监管归责。对统计到的企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横向按行业性质划归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无行业主管部门的企业直接纳入安监部门“兜底”监管。纵向按其规模大小、风险高底、监管难易程度,分别由省、市、县安监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分级监管,做到“谁家孩子谁领走”。
(三)信息录入。按照监管职责分类,将企业全部录入系统。各类企业将本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实施网上注册,为正常运行、实时监管作准备。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登录信息系统自我注册,对监管职责范围内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录入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信息进行审核确认。
(四)人员培训。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两化”体系日常工作。安监部门对上述人员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和考试。
完成以上工作后,“两化”体系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四、“两化”体系建设试点的实际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与探索,“两化”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实现了企业监管全覆盖。截止目前,试点单位共有12590家企业录入系统并实现了实时监管,其中鄂州市登录企业2066家,江岸区登录企业6131家。试点单位普遍感到,摸底登录前真没有想到辖区还有这么多企业。通过“两化”体系这张“大网”,每个企业都与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接起来, “一网打尽”,全部纳入监管范畴。
二是构建了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5个试点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数量均大幅、稳定上升,武汉市江岸区今年1-9月份共排查一般隐患111063条,大大超过全区前三年总和8139条,完成整改110560条,整改率99.55%。更重要的是,借助“两化”体系,企业实现了隐患自查自改,实时上报;监管部门实现了实时监控,科学监管,一举解决了企业隐患排查不知道查什么、怎么查,如何改,以及查不查、改不改也无人及时问、及时管的状况。隐患排查治理实现了由政府为主的执法推动向以企业为主的主动作为转变。
三是完善了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格局。“两化”体系建立后,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都纳入了监管范畴,“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得以有力遵循。如,县域经济层面的中小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分别由同级经信、交通运输、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安监部门在监管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同时,负责全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
四是推动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通过建立“两化”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信息提示,有的放矢的进行检查督办,做到了只要企业不抓隐患治理,就有人上门监察执法,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监管压力,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安全管理由过去被动、间断、经验型,向主动、连续、科学型转变。很多企业表示,现在抓安全生产工作,既有压力,也有方向,更有信心。
五是促进了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去年以来, 5个试点地区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武汉市江岸区2012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5.02%和20.0%,“两化”体系试点以来工矿商贸企业没有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鄂州市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0%和60%。今年以来五个试点地区仅发生一起较大安全事故。
结束语:“两化”体系既是我省近年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践总结,也是新形势下创新安全监管的有益探索。目前,“两化”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已经写进了省政府刚刚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安全生产的决定》。9月23日,全省召开隐患排查治理“两化”体系建设推进现场会,第一批在54个市、县推广应用。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运行机制,2014年底在我省全面推行,使之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考试热点 http://news.yuzhulin.com/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