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非官方网站,信息完全免费,因信息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请以官网公布为准!
雨竹林学习网小编分享《安徽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全文下载,供大家学习参考!
校教发〔2007〕104号
(2007年12月24日)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为认真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现就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实施质量立校战略
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近三年来,我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目前在校生数已突破万人。规模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矛盾开始显现。因此,必须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各教学院(部)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投入更多的精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教务部门要经常召开各种形式的教学座谈会、专题会,及时掌握全校教学工作动态,不断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各系、教研室、实验室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各系、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严格教学环节管理,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
二、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尽快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是检验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与否、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必须把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作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础,全面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继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上来。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向一些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倾斜,逐步把农科、工科、管理学科建设成优势学科。适当增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调整部分生源不足、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使本科招生专业基本保持在40个左右。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尽快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艺教育、农业资源与环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财务会计教育、市场营销等专业建设成为优势专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新兴学科领域,积极为本科生开设新课程。为确保教学质量,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凡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学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在岗正、副教授,不再聘其教授、副教授职务,并取消其各种评优资格。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不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教学基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的教师,不得申报教师系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对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意见较大的教师,予以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各教学院(部)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定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教授、副教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推行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和试讲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培养教学新秀。通过对教学名师的评选和表彰,带动和培养一定数量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骨干教师。
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适时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把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和教学研究成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室和优秀教学团队的重要评价指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优良的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去,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绝不允许没有讲稿或教案上课。教务部门和各教学院(部)要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
四、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课程建设,重点是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和加强影响面较大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建成30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和10门左右的省级精品课程。
设立课程负责人制。在学校规定所设的岗位内,对主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并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设。
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杜绝劣质教材进入课堂。各教学院(部)对教材的选用负责,各课程必须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教材。教务部门要在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教材选用情况的监督。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各课程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更要不断更新知识,探究新观念,引进新理论,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五、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教学改革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多类型创新人才,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全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等几大模块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调整学分、课时,强化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加强本科培养方案的管理,切实保证培养方案能够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2007年,先试行将管理类的四个专业合并按大类招生,实行前两年宽口径培养,后两年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培养模式。从2008年起,逐步扩大大类招生的范围。同时,选择部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改革有一定基础的专业,积极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努力争取创建成为教育部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
稳步推行主辅修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要逐步分专业推行主辅修制,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跨专业辅修学习。
继续积极推行多证书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学校鼓励各教学院(部)积极创造条件,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继续开设跨院系和全校性的选修课。学校鼓励开设跨院系的选修课,并增加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规范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办法,并逐步与学分制接轨,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共英语教学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计算机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改革。从2007级开始,对部分专业实行分级教学;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实行大班、小班和网络班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范围,实施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
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经济、法律等专业中条件成熟的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有关教学院(部)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探索双语教学的方法。
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课件质量和多媒体教学质量。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资助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发。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进一步整合实验课程,提倡实验课独立设置,独立考核。有计划地更新实验项目,在保证必开实验项目的前提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实验教学,严格规范实验大纲、实验方案和学生实验报告。研究制定管理制度,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重点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办好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注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切合社会实际。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既放手让学生积极创作,又严格管理和考核。
七、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通过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教学院(部)、定期听取教学工作汇报等制度,切实关心支持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教学过程监督,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员制度,健全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长效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机制。制定《安徽科技学院教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2007年启动开展对教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
进一步完善评教和奖励机制。通过网上评教手段,每学期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校设立教学质量优秀奖,每学年评选一次。
严格实施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修订《安徽科技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严格教学工作的管理,避免教师教学工作的随意性,减少教学事故的发生,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各教学院(部)及教研室、实验室要加强对教学研究、教学活动记录、考试试卷、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报告等教学资料的搜集、保存和归档工作,健全教学资料档案。
加强教学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建设。积极使用教学管理系统,使全校的选课、排课、考务、学籍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实现现代化管理。
八、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进一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确保学费收入的30%以上用于四项教学经费。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设立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教学专项经费,使生均仪器设备值、实验室面积、微机台数、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满足教学需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学习专题 http://news.yuzhulin.com/learn/